時間:2023-12-15 11:34:27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雙減政策的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雙減政策的出擊,對于我國的學生們來說,可謂是一個喜從天降的好消息,但是對于大部分補習機構的老師來說,這面臨著“失業(yè)”的局面,而這些老師為了生計問題,只能“另尋他崗”。
我在這里再次科普一下此政策的官方定義:“雙減”指要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其中,要求分類明確作業(yè)總量。
我在這里總結一下”雙減“政策的要點:
1) 市場準入上: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校外培訓不再審批,現有的機構全部轉為非營利性機構,以前按照備案制登記的線上學科類教育,都要重新辦理審批手續(xù)。
2) 業(yè)務范疇上:線上線下在節(jié)假日/休息日/寒暑假均不允許上課,同時線上教育每節(jié)課的時間也受到了限制,不得做拍照搜題業(yè)務,禁止在境外聘請外籍人員,不允許進行學齡前培訓,價格要按指導價制定。
3) 融資形式上:不允許上市,包括借殼或者境外上市,上市公司不允許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
4) 營銷模式上:禁止課外培訓廣告,禁止夸大、虛假營銷。
政策中指出“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特別是校外培訓機構無序發(fā)展,‘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突出”“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yè)變成逐利的產業(yè)”等,用語可謂很嚴厲。那咋辦呢?大力整頓。于是,出現了下圖各大上市教培股票一片“綠油油”的慘狀。數千萬教培人面臨失業(yè),哪怕你有5、6年的教學經驗、有大廠的工作光環(huán)已經算不了什么了,市場不再需要他們,三十好幾、四十好幾,上有老下有小,頂著房貸車貸還不得不被迫轉型或是轉行,一切都將從零開始。
毫無疑問,由于“雙減”政策。市面上將會有一大批教育機構面臨“轉型”,而機構的老師們也不得不接受“失業(yè)”或者“轉行”的現實。那么,培訓老師們該將何去何從?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6-0034-09
收稿日期:2017-01-25
作者簡介:徐朗(1990-),男,湖北荊州人,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經濟、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汪傳旭(1967-),男,安徽安慶人,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學博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71373157,71403120;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5ZDIXM039;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2016ycx074;上海海事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培育項目,項目編號:2016BXLP005。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現。為了實現經濟與資源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許多國家開始制定并實施能源節(jié)約和降低碳排放計劃,加快節(jié)能環(huán)保標準體系建設并逐步建立政府對綠色企業(yè)補貼制度[1-3]。企業(yè)在進行減排研發(fā)活動中承擔了成本和風險,但往往無法享有研發(fā)的全部收益。如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面對消費者使用習慣和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成熟等原因,不易通過現有市場機制實現快速推廣。從橫向維度來看,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是提高減排能力的根本途徑,但由于研發(fā)行為存在外部性,競爭對手可能由于研發(fā)投入的溢出效應而受益,從而造成研發(fā)投入失靈;從縱向維度來看,政府將低碳化作為一種鞭策企業(yè)改進環(huán)境績效的策略,研發(fā)投入具有公共利益特征和不確定性,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進行減排研發(fā)往往提高了社會總福利而自身收益甚微。因此,減排研發(fā)投入在無政府補貼下,會大大削弱企業(yè)減排研發(fā)的積極性。近年來,為了引導消費者的低碳理念,政府制定了相關補貼、減免措施,如發(fā)改委、工信部和財政部聯合推動實施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那么,選擇何種補貼策略才能保證經濟和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如何選擇最優(yōu)的補貼政策以促進企業(yè)減排研發(fā),并實現社會總福利最大化?技術外溢和產品差異情況對政府補貼和企業(yè)決策會產生什么影響?上述問題的回答,將對實現全面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協調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并為政府實施各種環(huán)境補貼策略以及制造商進行減排決策提供參考。
針對技術溢出效應下的企業(yè)研發(fā)行為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大多數根據Aspremont′s和Jacquemin[4]的文獻分析雙寡頭決策。Femminis等[5]基于溢出效應下研究了企業(yè)研發(fā)策略,分析了企業(yè)在不同的研發(fā)方式下,吸收能力對企業(yè)R&D決策行為的影響。Veldman等[6]從研發(fā)投入出發(fā),引入市場競爭因素,用動態(tài)博弈方法分別對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得到企業(yè)利潤均衡解。Kamien等[7]基于多企業(yè)競爭情況,構建兩階段研發(fā)合作動態(tài)模型,并比較不同合作機制的效果,發(fā)現在溢出率較大時合作研發(fā)能夠帶來更大的技術進步。楊仕輝和魏守道[8]基于產品存在差異化競爭,建立了三階段政府與企業(yè)的博弈模型,并求解得到最優(yōu)企業(yè)研發(fā)水平、政府管制水平和社會總福利。Qiu等[9]比較了企業(yè)先進行完全競爭的過程R&D活動后在產品市場上競爭的兩階段博弈中當產品市場分別為價格和產量競爭時博弈的均衡解??梢园l(fā)現,上述文獻大多主要集中于雙寡頭市場下雙方博弈策略,并未分析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對其決策的影響程度。
目前,企I減排及政府補貼策略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Clara和Jessica[10]研究了政府不同環(huán)境政策對企業(yè)技術投資行為的影響,并通過算例分析發(fā)現排污權交易條件下,技術投資水平僅取決于企業(yè)自身的技術特征和政府補貼率。Ben和Georges[11]假設寡頭市場上企業(yè)進行產量競爭,但通過從事研發(fā)活動來控制污染排放,并將企業(yè)的研發(fā)努力分為原始研發(fā)努力和提高吸收能力研發(fā)努力,發(fā)現政府可以通過財稅手段來實現社會總福利達到最優(yōu)水平。宋之杰和孫其龍[12]在碳稅和碳限額機制下,討論了雙寡頭制造商的最優(yōu)碳排放量和定價策略,為企業(yè)主動碳減排最優(yōu)策略選擇以及政府財稅政策制定提供決策依據。Petrakis和Poyago[13]在碳排放權和碳稅限制下,研究政府對減排投入的最優(yōu)補貼問題,并比較分析采取補貼和鼓勵合作兩種技術政策后企業(yè)的研發(fā)水平和社會福利。Ana等[14]構建了寡頭制造商與政府組成的博弈系統(tǒng),研究企業(yè)在碳稅和碳補貼機制下的決策行為,并且探究了政府如何通過財稅政策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優(yōu)。簡言之,企業(yè)在減排研發(fā)投入決策和與政府進行博弈的過程中,現有的研究文獻僅將政府補貼策略作為一個外生變量進行討論,且僅考慮生產產量和消費者環(huán)境偏好的影響,缺乏綜合因素的分析。
鑒于此,本文系統(tǒng)地考慮了產品差異和消費者環(huán)境偏好等因素對雙寡頭制造商市場競爭的影響,假設兩制造商對減排進行投入存在技術相互溢出,建立政府與雙寡頭制造商之間的三階段博弈模型,在社會總福利最大化條件下,通過逆向求解法得到制造商最優(yōu)決策和政府最優(yōu)補貼率,并分析了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對制造商最優(yōu)決策和政府最優(yōu)補貼率的影響。
二、模型構建與描述
本文在Aspremont′s和Jacquemin(1988)研究的基礎上,考慮市場上存在雙寡頭制造商生產差異化產品的減排研發(fā)投入博弈問題。假設博弈雙方均為理性的經濟體,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前提進行決策。具體地:第一階段,進行減排研發(fā)投入,隨之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意愿;第二階段,兩制造商對產量進行決策。假設市場中存在兩制造商,且生產產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所以,消費者需求的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
Uq1,q2=q1+q2-q21μ21-q22μ22-2σq1q2μ1μ2(1)
其中,q1、q2分別表示兩制造商的產量,μ1、μ2分別表示兩制造商減排研發(fā)投入對消費者碳減排偏好的影響。由于雙寡頭制造商生產產品是差異的,故假設σ∈0,1為產品差異性。當σ0時,表示兩制造商生產的產品是相互不影響的;而當σ1時,表示兩制造商生產的產品是完全替代的??梢园l(fā)現,消費者需求的效用函數Uq1,q2是關于兩制造商各自產量的函數,所以通過一階偏導條件可以得到逆需求函數為:
piqi,qj=Uqi,qjqi=1-2qiμ2i-2σq3-iμiμ3-i,i=1,2(2)
假設雙寡頭制造商通過加大減排研發(fā)投入,以提升產品質量,刺激消費者市場需求。同時,消費者碳偏好程度與雙寡頭制造商減排研發(fā)投入是相關的[15],且存在:
μi=ε?I1/4i+ρ?I1/43-i(3)
其中,Ii表示制造商的減排研發(fā)投入;ρ∈0,1表示兩制造商減排研發(fā)投入的正向溢出程度,且當ρ0時,表示兩制造商研發(fā)投入沒有相關性的,當ρ1時,表示兩制造商研發(fā)投入具有完全互補性;ε表示研發(fā)投入對消費者碳偏好系數的影響程度。
制造商進行減排研發(fā)投入,在迎合消費者碳偏好的同時,也會降低單位產品的碳排放量,從而減少環(huán)境污染。環(huán)境效用函數ω表示制造商在一定的研發(fā)水平下對降低生產碳減排做出的貢獻[16]。所以,環(huán)境效用函數可表示為:
ω=θ?I1/21+ρ?I1/22(4)
其中,θ表示兩制造商減排研發(fā)對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且θ>0。
三、無補貼下雙寡頭制造商決策
雙寡頭制造商之間的市場行為是完全對稱信息的動態(tài)博弈模型,因此可以通過子博弈逆向歸納法求解。針對無政府補貼情況下的雙寡頭制造商決策,按照逆序歸納法的步驟求解,即第一階段企業(yè)確定最優(yōu)減排研發(fā)投入,以使得企業(yè)自身利潤最大化;第二階段企業(yè)進行古諾競爭選擇最優(yōu)產量,最終得到雙寡頭制造商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所以,兩制造商的利潤函數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Ii,i=1,2(5)
(一)雙寡頭產量競爭
第二階段博弈過程中,雙寡頭制造商在既定減排研發(fā)投入的情況下,通過古諾競爭確定最優(yōu)產量qi,以實現各自收益Ri最大化,所以雙寡頭制造商的收益函數分別表示為:
maxRi=qi1-2qiμ2i-2σqjμiμj,i=1,2(6)
由于2Riq2i=-4μ2i
(二)雙寡頭研發(fā)競爭
第一階段,兩制造商以自身利潤最大化進行減排研發(fā)投入。由式(5),分別對兩制造商利潤函數求減排研發(fā)投入的一階偏導條件,可得:
πiIi=RiμiμiIi+RiμjμjIi-1=ε2-ρσ2μi-σμj4I3/4i4-σ22-1=0,i=1,2(7)
由于兩制造商是信息對稱的,可以發(fā)現當μ1=μ2=μ時,兩制造商利潤函數關于減排研發(fā)投入的二階偏導存在2πiI2i
假設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無政府補貼情況下的社會福利可以表示為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與減排研發(fā)投入所造成的環(huán)境效益之和,即:
SW=CS+PS+ES
=ε21+ρ2-ρσε21+ρ22+3ρ-σ1+σ+ρσ+4θ2-σ2+σ282-σ22+σ4(8)
引理1: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均隨著技術溢出率ρ增強而增大①。
由引理1可以發(fā)現,在兩制造商進行博弈過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隨著溢出率的增強而增大。隨著技術溢出率增強,制造商的減排投入所造成的社會福利大于自身利潤,有利于制造商提高產量、增加減排投入,提升自身利潤,這也充分說明溢出效應越強越有利于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引理2: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隨著產品差異性σ增強而減?、?。
由引理2可以發(fā)現,在兩制造商進行博弈過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隨著溢出率的增強而減少。隨著產品差異性增強,制造商的減排投入所造成的社會福利小于自身利潤,造成競爭逐漸激烈,制造商往往采取減少產量、降低減排投入,從而保證自身收益,這也充分說明產品差異越強越不利于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四、政府對制造商的補貼策略
在現有的雙寡頭制造商三階段博弈模型中,并未考慮通過政府行為調控市場,往往這種情況所產生的均衡并非是最優(yōu)的,市場易產生局部“失靈”狀態(tài),所以需要利用政府財稅手段實現資源重新配置。而對政府部門而言,由于制造商進行減排研發(fā)投入的社會效應遠遠大于自身利潤的增加,再加上環(huán)境效益的高風險性,會大力支持制造商的研發(fā)投入行為。政府對研發(fā)投入的支持主要表現是對制造商的補貼,在補貼方式上政府主要有兩種選擇:投入補貼和產量補貼。
(一)政府對制造商投入補貼
政府對兩制造商的投入補貼是指對制造商研發(fā)投入進行直接補貼,刺激制造商增加研發(fā)投入,提高社會總福利。在投入補貼情況下,政府以社會總福利最大的目的,對兩制造商減排研發(fā)投入按照s的比率進行補貼。所以,兩制造商的利潤函數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1-sIi,i=1,2
st0s1(9)
1.雙寡頭制造商的產量決策
如無政府補貼情況下,由制造兩商減排研發(fā)投入與消費者碳偏好的關系,可得均衡減排投入為IISi=11-s2INSi。將其代入式(3),可得消費者碳偏好程度為μISi=11-s1/2μNSi。所以,雙寡頭制造商的均衡價格、產量和利潤分別為pISi=pNSi、qISi=11-sqNSi、πISi=11-sπNSi。
2.政府的補貼政策選擇
在政府投入補貼策略下,社會福利不僅要考慮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與碳減排的環(huán)境效益之和,還要減去政府對雙寡頭制造商減排投入補貼,即:
SW=CS+PS+ES-s?I1+I2
=ε21+ρ2-ρσε21+ρΔ1-σΔ2-σ2Δ3-4θ1-s2-σ2+σ281-s22-σ22+σ4(10)
其中,Δ1=21+3ρ-6s1+ρ,Δ2=-1-ρ+s1+ρ,Δ3=-1-s1+ρ。由社會福利函數SW關于兩制造商投入補貼率s求一階條件SWs=0,可得:
s*=ε21+ρ22+5ρ-3σ-σ21+ρ+4θ2-σ2+σ22-σε23+σ1+ρ2-σ3+2ρ-σ21+ρ+4θ2-σ2+σ2(11)
(二)政府對雙寡頭制造商碳減排產量補貼
政府對兩制造商的產量補貼是指對制造商生產數量進行補貼,鼓勵制造商增加產量,提高社會總福利。在產量補貼情況下,政府以社會總福利最大的目的,對雙寡頭制造商的單位產品價格按照每件g進行補貼。所以,兩制造商的利潤函數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g-Ii,i=1,2
st g0(12)
1.雙寡頭制造商的產量決策
如無政府補貼情況下,由制造兩商減排研發(fā)投入與消費者碳偏好的關系,可得均衡減排投入為IQSi=1+g2INSi。將其代入式(3),可得消費者碳偏好程度為μQSi=1+g1/2μNSi。所以,雙寡頭制造商的均衡價格、產量和利潤分別為pQSi=1-gpNSi、qQSi=1+gqNSi、πQSi=1+g2πNSi。
2.政府的補貼政策選擇
在政府產量補貼策略下,社會福利不僅要考慮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與碳減排的環(huán)境效益之和,還要減去政府對雙寡頭制造商生產產量補貼,即:
SW=CS+PS+ES-s?q1+q2
=ε21+ρ1+g2-ρσε21+ρ
SymbolQC@ 1+σ
SymbolQC@ 2+σ2Δ3+4θ2-σ2+σ282-σ22+σ4(13)
其中,
SymbolQC@ 1=22-3ρ+g,
SymbolQC@ 2=-1+gρ,
SymbolQC@ 3=-1+ρ。由社福利函數SW關于兩制造商投入補貼率g求一階條件SWg=0,可得:
g*=2+σε21+ρ1+3ρ-ρσ-σ+4θ4-σ22ε21+ρ2-ρσ(14)
引理3:政府對投入進行補貼時,最優(yōu)補貼率隨減排研發(fā)對環(huán)境影響程度θ增強而降低,隨碳減排對消費者偏好影響程度ε增強而增加;政府第產量進行補貼時,最優(yōu)補貼率隨減排研發(fā)對環(huán)境影響程度θ增強而增加,隨碳減排對消費者偏好影響程度ε增強而降低③。
由引理3可以發(fā)現,政府基于社會總福利最大化的目的制定最優(yōu)補貼率,技術溢出率和產品替代性是決定的關鍵性因素。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兩制造商減排研發(fā)行為對消費者的偏好提高,這時政府應降低補貼率;隨著產品替代性的增強,兩制造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往往會選擇減少研發(fā)投入,這時政府應提高補貼率。政府通過對制造商減排研發(fā)行為進行補貼,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引導市場達到最優(yōu)的均衡狀態(tài)。
通過對無政府補貼模型(NS)、投入補貼模型(IS)和產量補貼模型(QS)的均衡解進行比較,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兩制造商的均衡產量均高于無政府補貼情況,即qIS>qNS、qQS>qNS;(2)投入補貼策略下兩制造商單位產品的均衡價格與無政府補貼情況相同,而產量補貼策略下單位產品的均衡價格低于無政府補貼和投入補貼策略,即pIS=pNS、pQSINS、IQS>INS;(4)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均高于無政府補貼情況,即πIS>πNS、πQS>πNS;(5)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的社會總福利均高于無政府補貼情況,即SWIS>SWNS、SWQS>SWNS。
在自由市場競爭機制下兩制造商作為利益主體,其決策目標往往是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而這又與社會福利目標相違背。而兩制造商進行減排投入的社會福利遠遠大于制造商自身利潤,再加上投入行為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政府會通過補貼策略支持制造商進行研發(fā)投入行為。對制造商而言,獲得補貼是為了平衡研發(fā)投入成本,達到利潤最大化;對政府而言,進行補貼是為了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無論是投入補貼還是產量補貼,都能有效地使兩制造商加大投入,并增加其利潤。同時,在補貼方式的選擇上,通過分析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合理制定政府補貼率,選擇更為有效的補貼方式,在保證制造商利潤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社會福利,提高市場減排研發(fā)投入,實現經濟與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
五、算例分析
為了驗證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本文使用Matlab作為算例分析的工具,對加拿大境內的通用和福特兩家汽車制造商進行調查分析,并通過數值仿真來求解不同補貼模式下的兩汽車制造商的最優(yōu)決策和政府的最優(yōu)補貼率,分析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的變化對決策變量和社會總福利的影響,并比較不同政府補貼策略下最優(yōu)補貼率隨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的變化情況。根據調查發(fā)現,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偏好的比例大約為總數的1/3以上,且經過減排技術改進后的汽車排放所減少的COx、NOx約為1/20左右。鑒于此,假設ε=3、θ=005。具體分析主要集中于,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的變化對雙寡頭制造商決策和政府最優(yōu)補貼率的影響。為研究參數變化對決策的影響,根據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程度分為高、中、低不同情況進行比較,所以取ρ=01、05、09,σ=01、05、09進行分析。
(一)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對制造商產量和價格的影響
根據前文模型,可求解出不同政府補貼策略下制造商的均衡產量、產品價格,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1)在無政府補貼策略下,產品差異性與制造商的均衡產量和產品價格成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隨著產品差異性增強,使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而使得制造商不得不采取減少產量降低價格。而技術溢出率與制造商的均衡產量成正相關關系,與產品價格保持不相關。這是因為,隨著技術溢出率增強,使得其他制造商減排投入對于在位制造商而言可以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但對產品價格無直接影響。(2)當產品差異性增強時,投入補貼策略下的制造商產量增加,單位產品價格均降低;而產量補貼下的制造商產量和單位產品價格均降低。當技術溢出率增強時,投入補貼策略下的制造商產量增加,單位產品價格不變;而產量補貼下的制造商產量增加,單位產品價格降低。同時,當產品差異性較弱技術溢出率較強時,投入補貼的產量低于產量補貼的產量;但產量補貼的單位產品價格始終低于投入補貼的價格。這是因為,政府進行投入補貼策略時,主要是刺激制造商的減排研發(fā)活動從而提高其積極性;而政府進行產量補貼策略時,主要集中于制造商生產產量。雖然不同的政府補貼策略對制造商都能帶來好處,但產量補貼策略是對制造商生產行為的補貼策略,并未對制造商減排投入產生明顯效果,而投入補貼是對制造商研發(fā)行為的補貼策略,主要將補貼轉移到環(huán)境效用中。
(二)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對制造商利潤和社會總福利的影響
根據前文模型,可求解出政府不同補貼策略情形下制造商利潤及社會總福利,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1)無論政府對制造商的減排投入補貼還是生產產量補貼,均能增加制造商利潤并提高社會總福利。但是,產量補貼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潤總低于投入補貼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潤;同時,當技術外溢率和產品差異性均較小時,產量補貼策略下的社會總福利高于投入補貼策略下的社會總福利。這是因為,政府對產量補貼僅僅是改善制造商生產活動的補貼,不僅不利于制造商加大減排投入力度,甚至會出現制造商隱利提高,降低其減排研發(fā)的積極性。(2)在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變化下,社會總福利的變化與制造商利潤的變化趨勢相似。因此,無論何種決策情況下,制造商利潤和社會總福利依然是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而提高,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加而降低。同時,當技術外溢率較強產品差異性較弱,亦或是技術外溢率較弱產品差異性較強時,投入補貼策略相較于產量補貼策略更有效。這是因為,在強調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條件下,政府對制造商產量補貼往往是次優(yōu)策略,實際上相當于將消費者剩余通過產量補貼再分配給了生產者,從而導致局部資源錯配。
對制造商進行產量補貼時,政府的補貼支出相對于減排投入補貼往往更多,同時還會造成消費者剩余轉化為生產者剩余,從而導致企業(yè)得到更多的隱藏福利。
(三)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減排研發(fā)投入的影響
在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通過分析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兩制造商減排研發(fā)投入的影響,如圖1所示。制造商減排研發(fā)投入與技術溢出率呈正相關關系,與產品差異性呈負相關關系。同時,產量補貼策略下的研發(fā)投入最大,投入補貼策略下的研發(fā)投入次之,無政府補貼策略下的研發(fā)投入最低。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制造商的減排研發(fā)投入增加,而減排研發(fā)投入作為社會公共品的特征就越強,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需要提供更高補貼率對制造商減排研發(fā)行為進行彌補,保證社會總福利實現最大化,從而反過來更加刺激制造商減排研發(fā)投入。而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強,兩制造商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減排研發(fā)投入并沒有起到顯著提高自身利潤和社會福利的效果,政府需要通過其他財稅手段調整市場,對雙寡頭制造商進行,引導帶動更多的減排研發(fā)投入。
(四)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消費者偏好的影響
在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通過分析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消費者偏好的影響,如圖2所示。消費者碳偏好與技術溢出率的變化趨勢相似,與產品差異性的變化趨勢相反,且技術溢出率對消費者碳偏好的影響強于產品差異性。也就是說,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消費者碳偏好也同時增加;而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強,消費者碳偏好卻降低。同時,當技術溢出率較小、產品差異性較大時,投入補貼策略對消費者碳偏好影響程度弱于產量補貼策略;而其他條件下,投入補貼策略對消費者碳偏好影響程度于產量補貼策略。這是因為,當技術溢出率較小、產品差異性較大時,兩制造商都很難利用“搭便車”現象提高自身利潤,而市場競爭程度很激烈,政府通過產量補貼能夠更為直接地刺激兩制造商加大研發(fā)投入,從而提高兩制造商利潤和社會福利。
(五)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政府補貼率的影響
在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通過分析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政府最優(yōu)補貼率的影響,如圖3和圖4所示。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的最優(yōu)補貼率,與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的變化是不同的。在投入補貼策略下,無論產品差異性如何變化均衡補貼率與投入溢出率呈正相關,隨著投入溢出率的增強而提高;而當技術溢出率較低時均衡補貼率與產品差異性呈負相關,當技術溢出率較高時均衡補貼率與產品差異性呈正相關。在產量補貼策略下,均衡補貼率與技術溢出率呈“U”型,即隨技術溢出率的增強先減少后增加;而均衡補貼率與產品差異性呈負相關,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強而降低。
六、結論
本文基于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構建三階段政府與雙寡頭制造商的博弈模型,求解制造商最優(yōu)生產產量和減排投入以及政府最優(yōu)補貼率,并通過理論分析和模型推演對比三種補貼情景下的制造商利潤和社會福利差異。算例證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第一,不論政府采取減排研發(fā)投入補貼還是生產產量補貼策略,在短期內均能刺激制造商加大減排研發(fā)投入,從而增加制造商利潤以及社會總福利。所以,政府應該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通過對雙寡頭制造商制定切實可行的補貼策略,推動減排研發(fā)技術的進步,實現社會總福利的帕累托改進。
第二,在政府以最大化社會總福利的目的下,投入補貼策略的均衡補貼率與技術溢出率呈正相關性關系,而與產品差異性不確定;產量補貼策略的均衡補貼率與技術溢出率呈“U”型關系,在技術溢出率較小或較大時補貼率較高,而與產品差異性呈負相關關系。所以,在差異化產品市場競爭中,政府應加強對減排研發(fā)投入的保護。
第三,消費者碳偏好與技術溢出率的變化趨勢相似,與產品差異性的變化趨勢相反,且技術溢出率對消費者碳偏好的影響強于產品差異性。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消費者碳偏好也同時增加;而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強,消費者碳偏好卻降低。同時,當技術溢出率較小、產品差異性較大時,投入補貼策略對消費者碳偏好影響程度弱于產量補貼策略;而其他條件下,投入補貼策略對消費者碳偏好影響程度強于產量補貼策略。
后續(xù)研究可以關注以下問題:第一,討論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雙寡頭制造商的決策問題,分析政府應選擇何種補貼方式;第二,基于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研究供應鏈的研發(fā)投入決策,分析供應鏈系統(tǒng)如何影響政府補貼策略。
注釋:
①證明:對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減排投入和產量分別求技術溢出率ρ的一階偏導,得πNSiρ=
ε41+ρ2-σ4-σ+2ρ2σ2-5σ+6-2ρ2σ4-σ82-σ22+σ4、qNSiρ=ε41+ρ26-σ-4ρσ82-σ2+σ3、INSiρ=ε41+ρ4-2σ1+3ρ+ρσ21+2ρ82-σ22+σ4。由于00,即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是技術溢出率的單調遞增函數,隨著ρ的增強而逐漸增加。證畢。
②證明:對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減排投入和產量分別求產品差異性σ的一階偏導,得πNSiσ=ε41+ρ23+51-σ2+ρ41-σ3-2σ-σ21+2σ+2ρ21+1-σ34-2+σ32+σ5、qNSiσ=-ε41+ρ341-σ2+ρ+3ρ2σ82-σ22+σ4、INSiσ=-2-ρσ1+ρ21+ρ2-σ-σ1-ρσ42-σ32+σ5。由于0
③證明:對不同補貼策略下的政府最優(yōu)投入補貼率和產量補貼率,分別求碳減排對θ和ε的一階偏導,有s*θ=-16εθ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θ=22-σ2+σ2ε21+ρ2-ρσ、s*ε=8ε2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ε=-4θ2-σ2+σ2ε21+ρ2-ρσ。根據假設條件可知,s*θ0、s*ε>0、g*ε
參考文獻:
[1]Porter M.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264(4): 1-5.
[2]Geffen C, Rothenberg S. Supplier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1): 166-186.
[3]曹柬,吳曉波,周根貴. 基于產品效用異質性的綠色供應鏈協調策略[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2011, 17(6): 1279-1286.
[4]Aspremont′s C, 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5): 1133-1137.
[5]Gianluca F, Gianmaria M.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and R&D spillovers in a dynamic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1,35: 1061-1090.
也正因此,教育不斷內卷,學生的壓力漸漸增大,如果得不到緩解的話,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教育部下發(fā)雙減政策,學生開懷,家長擔心
好在教育部及時下發(fā)雙減政策,禁止補課機構在學生的雙休時間和寒暑假進行學科類課程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從忙碌的補課班中解放出來,這對于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喜訊。
不過家長卻不像學生那樣樂觀,雙減下發(fā),補課班進入寒冬期,如果不補課的話,孩子的學習成績跟不上怎么辦?畢竟今后兩場大考,中考和高考中文化課成績還是占據主要比重的。
有家長就提出,自己的孩子已經適合了補課的方式,平時在學校上課,放了學的時間就去參加補課班,這樣才能保持成績在班級前幾名,雖然知道孩子的壓力很大,學習很累,但是現在不累的話,今后會更累。
分析
很多家長在面對雙減的時候,一聽說禁止學生學科類課程補課的消息,就產生了排斥的心理,歸根究底也是為了孩子好,擔心孩子的成績下滑,這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家長也要清楚一點,雙減政策的初衷不是讓學生不學習,而是讓學習自律學習,給學生獨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學會多多思考,這是一種不減努力、不減勤奮的學習。
所以家長對此也不要過于焦慮,而且,教育部也傳來好消息一則,相信家長聽后會很開心。
教育部傳來“好消息”,滿足3點要求,老師就可以為學生補課了
近幾年,我國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各項政策的下發(fā),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部對全體學生的關心。
雙減政策在前,部分家長只能在背后偷偷的為孩子找老師補課,家長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能夠多學一些知識,保障孩子在今后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教育部也適當的作出了一些調整,表示只要老師能夠滿足3點要求,就可以為學生補課了。
其一:人數有限制
這樣做的原因,一來是由于疫情的因素,避免人流集聚;二來也是因為要保障老師補課的質量,以小規(guī)模的課程開展的話,能夠保證參加補課的所有學生都能受到老師的關注。
這樣老師所講的內容,學生才能夠更好的獲得吸收,從側面也能證明老師補課目的的純粹性。
其二:教師要無償補課
教育部要求,老師給學生補課的話,是不能收取任何費用的,這樣就是保證教育不摻雜任何雜質,如果老師給學生補課,也是處于真正意義上幫助學生提高基礎知識目的。
教育如果凌駕于金錢之上,那么也就失去了意義,也會讓教育內卷不斷加重。
其三:開課前到教育相關部門備案
最后一點就是,老師如果想給學生補課的話,在開課前就要到當地的教育相關部門備案,補課申請通過之后,才可以進行補課行為,如果私自開班的話,一經發(fā)現,就要受到嚴肅處理。
家長聽到此消息后欣喜不已,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孩子又可以參加補課了,不過一些老師卻認為這樣的條件過于苛刻了,尤其是無償補課和限制人數這兩點,對老師來說很難進行下去。
畢竟老師也是普通人,如果下班后無償給學生補課的話,必定要犧牲自己的時間。
網友也站出來為老師鳴不平,表示如果這樣的話,恐怕沒有老師會愿意開班補課。
結語:
(一)加強領導。
建立政府主導、主管部門監(jiān)督、企業(yè)實施的污染減排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污染減排工作的領導。
明確政府、部門及企業(yè)的污染減排責任。制定污染減排實施方案,建立健全污染減排組織機構。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污染減排組織領導機構。明確污染減排的目標和任務,實行污染減排行政主要領導負責制。
落實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各項措施。落實污染減排的責任。市政府與各縣(市)區(qū)、開發(fā)區(qū)和相關企業(yè)層層簽訂污染減排責任書。
(二)控制增量。
嚴格執(zhí)行環(huán)境影響評價、項目核準順序等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建設高耗能、高污染企業(yè)。加強項目源頭審批管理??刂菩略龈吆哪?、高污染新建項目。落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入口、電價彌補、上市企業(yè)環(huán)保核查等各項政策。電力、熱力、鋼鐵、建材和糧食加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yè),裝置使用20蒸噸/小時以上鍋爐的建設項目,必需同步裝置石灰石/石膏法、雙堿法、氨法、氧化鎂法、半干法和列入《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示范名錄》和《國家鼓勵發(fā)展的環(huán)境維護技術目錄》及其它國家推薦的且與除塵設備獨立,穩(wěn)定脫硫效率達80%以上專業(yè)脫硫設施,并同步安裝在線監(jiān)測設備。
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依照國家《產業(yè)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yè)指導目錄》和《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全面落實電力、鋼鐵、水泥、造紙等高能耗、高污染行業(yè)淘汰落后產能計劃。
增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推行清潔生產。依法對超標、超總量排污及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yè)進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支持一批重點高能耗、高排放企業(yè)實施清潔生產。鼓勵企業(yè)特別是上市企業(yè)創(chuàng)建環(huán)境友好型和環(huán)保信用型企業(yè)。
對逾越總量控制指標的縣(市)和企業(yè),落實建設項目總量指標前置審批制度。建設項目不允許突破我市的總量控制指標。采取限批措施,暫停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由國家、省、市審批的建設項目和年排放化學需氧量(COD20噸以上、排放二氧化硫(SO210噸以上的建設項目,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需到市級環(huán)保部門審核、備案。建設項目試生產、竣工必需經過環(huán)保部門審批、驗收,并確保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
(三)削減存量。
特別是城鎮(zhèn)污水處置廠建設。 年,加強污水處置設施的建設及運營管理。大力推進 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guī)劃內的重點項目。 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guī)劃中的城鎮(zhèn)污水處置廠、重點污染源治理工程必需開工建設,并完成年度建設目標。
其實際處置污水量不得低于設計能力的60%新建污水處置廠的縣(市)污水處置費要同步達到0.80元/噸以上。加快污水處置配套管網的建設和改善。新建及已經投運的鄉(xiāng)村污水處置廠。
加強脫硫設施的建設及運行管理。新建燃煤電廠(含企業(yè)自備電廠)必需嚴格執(zhí)行環(huán)境維護“三同時”制度。脫硫設施的運行率不得低于95%并建立健全脫硫設施移交、運行及煤質分析、脫硫劑使用情況的基礎資料檔案。
確保生產生活用水平安。依法取締或關閉飲用水源地一、二級維護區(qū)內的直接排污口。進一步強化區(qū)域污染防治。加快實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guī)劃中的飲用水源地綜合防治項目。
(四)加強監(jiān)管。
提高污染減排監(jiān)控水平。燃煤電廠和鄉(xiāng)村污水處置廠等重點污染減排企業(yè)及國控重點企業(yè),建立并完善減排監(jiān)控體系。加快污染減排環(huán)境統(tǒng)計、監(jiān)測和考核“三大體系”建設。必需裝置在線監(jiān)測系統(tǒng),并與省、市環(huán)保部門聯網。
每月至少進行1次監(jiān)督性監(jiān)測。其中,加強監(jiān)督性監(jiān)測。承擔減排任務的企業(yè)。燃煤電廠每季度至少監(jiān)測1次。監(jiān)測結果要與自動監(jiān)測數據進行對比和分析,并匯總上報。
每月至少進行1次現場檢查,加大重點污染源的監(jiān)管力度。重點污染源監(jiān)控企業(yè)。燃煤電廠、鄉(xiāng)村污水處置廠等重點污染減排企業(yè)實行駐廠式監(jiān)督,并定期上報污染減排設施運行情況,確保污染減排設施正常運行。對擅自停運污染治理設施及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依法按上限處罰;涉及發(fā)電企業(yè)享受的國家脫硫電價優(yōu)惠政策的建議取消其享受的優(yōu)惠政策;對超標排放及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依法停產治理。
懲辦污染減排工作先進典型,加大污染減排的宣傳力度。發(fā)揮新聞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曝光未完成污染減排任務及違法排污的企業(yè)。市污染減排領導小組定期組織監(jiān)督檢查,并將檢查結果通報全市。
三、組織領導
負責統(tǒng)一部署全市污染減排工作,市政府污染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減排工作組設在市環(huán)保局。
要更好地開展結對數學教學工作,實現雙方學校學生對網絡教育資源的和諧有效共享,可以先請鄉(xiāng)村學校教師前往結對城市學校旁聽教師的講課活動,觀摩城市教師如何利用現代化教育資源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學習更多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在聽課活動結束后,再將城鄉(xiāng)雙方教師聚集在一起,針對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展開詳細交流。首先由上課的教師對自己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想法進行詳細闡述,加深在場其他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再由鄉(xiāng)村學校教師對講課教師的課堂活動進行點評。經過對教學活動的觀摩學習以及雙方之間的交流互動,彼此能夠更加了解對方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也能互相學習對方的優(yōu)秀教學經驗,調整教學形式,以確保結對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例如,在小學二年級數學“搭配”的教學活動中,鄉(xiāng)村學校教師通過觀摩,可以了解到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利用互聯網設備設計開寶箱的游戲,且將學生喜愛的小豬佩奇卡通形象與游戲結合起來,瞬間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游戲展開深入思考,并踴躍回答多種數字排列方法。通過課堂觀摩和教學研討,鄉(xiāng)村教師能夠學會和掌握更多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教學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以教師結對的方式來幫助和促進鄉(xiāng)村教師更好地提升與發(fā)展。
2.打造數學同步課堂,共享課堂教學資源
城鄉(xiāng)結對互動,除了教師之間的互動以外,還可以借助網絡的神奇力量,打破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空間壁壘,讓城鄉(xiāng)學校的學生實現課堂同步學習和互動,真正做到教學共享。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結對課堂,充分體現出了“互聯網+”下教育的優(yōu)越性和便利性,既能讓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體會到城市學生的課堂氛圍與學習方式,也真正做到了課堂教學的零距離,兩個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展開互動交流,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還能回答城市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這種趣味性的教學課堂中,也更有學習熱情。例如,在開展“認識公頃”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互聯網設備,打造數學同步課堂,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大屏幕觀看城市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還能與教師進行對話,教師先詢問兩邊的學生,都知道哪些面積單位,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1cm2、1dm2、1m2的物體分別有哪些呢?雙方學生因為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會說出許多截然不同的答案,城鄉(xiāng)學生也能通過對方的回答開闊自己的思維。隨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認識1公頃的合作探究活動,鄉(xiāng)村學生在觀看城市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時,能夠了解和學習到更多新穎的合作學習方法,在以后的數學課堂中,鄉(xiāng)村學校學生也能更好地與教師展開互動交流,積極主動地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3.結對進行教學研討,提升合作課堂效果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城鄉(xiāng)結對互動教學,要求學校和教師利用好手中的資源與設備,探索更加契合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先進數學教學模式,真正利用信息技術來促進城鄉(xiāng)雙方義務教育事業(yè)的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為此,城市學校和鄉(xiāng)村學校,還要積極利用網絡視頻技術開展結對教研活動,提升同步教研工作的時效性,促進結對教研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在開展線上同步教研工作時,首先由雙方分別介紹本校該年段數學備課組的日常工作,包括如何制訂教學計劃、如何分配集體備課任務、如何命制過關卷和單元卷、如何開展特色活動、如何共享優(yōu)質資源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如此一來,結對教師就會對雙方的備課工作了解得更加細致深入。這一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結對雙方備課組教師,再針對單元測試卷的磨卷內容展開交流探討,包括對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主要內容的討論。通過這種線上同步研討的方式,雙方學校教師能夠在互相溝通的過程中,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研討活動也真正做到了求真務實,契合教學新常規(guī)的工作要求,與會教師能夠在研討過程中,受到良好引領,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確保結對互動教學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網絡視頻技術為兩校教師開展教研交流工作,構建了更加順暢的渠道和平臺,進一步縮小了城鄉(xiāng)之間的數學課堂教學差距,真正實現了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
4.豐富同步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為了確保城市學校能夠為鄉(xiāng)村學校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幫扶服務,提供支援的學校要從本校學生和被支援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在開展同步數學課堂活動前,做好一課三磨工作。要組內進行磨課,其次教研單位內進行磨課,并借助互聯網平臺,實施高質量的同步數學教學活動。這樣的互聯網+數學同步課堂,能夠為雙方學校的學生提供更多互動的機會,大家在交流的過程中各抒己見,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例如,教師可以在數學同步課堂上,設計辯論式的兩校學生互動任務。例如,在開展“觀察物體”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游樂園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動畫中融入加減法的問題,請兩邊的同學動腦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最后,雙方學生可以列舉出多種不同的解法,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算式列法進行歸類,然后請兩邊的學生分別說說自己更喜歡哪種解法,這種解法叫什么,喜歡這種解法的理由。在雙方的互動過程中,學生能夠養(yǎng)成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與此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還需要重視教學活動后的教學反饋工作。在同步課堂結束后,雙方教師需要針對課堂教學的情況展開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課堂教學互動情況。通過課后的交流與反思,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確保后續(xù)的同步課堂活動取得更好的成效。
5.拓展線上教學模式,拓展學生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結對學校之間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學校之間還可以利用天天智慧課堂進行網絡直播教學,共享雙方學校的優(yōu)秀直播課例;還可以針對數學教學中實踐性較強的內容,開展網絡拓展課程共享活動。通過這兩種結對互動的方式,能夠確保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展開良好的互動,教師在一起觀看直播課例的過程中,可以共同參與教學研討工作,積極發(fā)表自己對課例的看法,并通過評論區(qū)進行留言互動,雙方教師在評論留言互動的過程中,也做到了互相交流心得和經驗,能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學生們在一起觀看拓展課程的過程中,可以共同鉆研和探討教學內容中的實踐部分,以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拓展課程中的教學任務,實現兩校學生之間的更好交流互動,令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知識視野得到更好的拓展。
6.組織線上交換課堂,實現兩?;ダ糙A
為了更好地實現城鄉(xiāng)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教師的教學風格,城鄉(xiāng)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線上數學交換課堂活動。這種新的線上教學模式,可以讓兩校教師不走出校門也能參與精彩的教學研討工作,實現兩所學校互利共贏的教學研修效果。例如,在開展六年級數學同步課堂活動時,城市學校教師先為學生講解一堂關于圓的知識的復習整理課,以“圓形是最美的圖形”引出問題,為什么圓形最美,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引導學生總結出圓形一中同長的特質,隨后,教師為學生展示圓形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的照片,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圓形區(qū)別于其他圖形的特質,通過這種授課方式,為鄉(xiāng)村學生帶來更多不一樣的學習體驗,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緊接著,由鄉(xiāng)村地區(qū)教師為學生們上一節(jié)“生活中的比”數學課,教師以生活中的照片為主線,串聯起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實際場景中理解和掌握比不同部分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在兩校教師默契的配合下,不同學校的學生之間也能充分展開互動,學生們有了更多不同的學習體驗,思路得到了更好的拓展,城鄉(xiāng)學生攜手,共享同一堂精彩的數學課。
7.城鄉(xiāng)結對話“雙減”,開啟數學教育新篇章
在“雙減”政策的倡導之下,如何更好地推進城鄉(xiāng)結對現代化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成了城鄉(xiāng)學校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在“雙減”政策之下,城鄉(xiāng)教師可以開展雙減同步課堂,展示全新的數學教育風采,不斷拓展“互聯網+”背景下的數學教育新思路。以“雙減”背景下的數學同步課堂“什么是周長”教學為例,雙方學校的教師首先通過教學研討,深入把握兩校學生的具體學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們圍繞“周長的認識和測量”“化曲為直”數學思想的運用、“有序數、同邊相加、平移線段”數學方法的運用等內容,設計趣味化的數學教學方案,學生們在由兩校教師共同構建的雙減同步課堂中,體會到了更多學習數學的樂趣,數學思維得到了有效拓展,積累了更加豐富的數學知識經驗和數學學習方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減壓力不減效率,減負擔不減質量?;凇半p減”之下的城鄉(xiāng)結對教育活動,還要求教師設計更加有效的同步課堂作業(yè)管理模式。雙方學校的數學教師,除了要做好前期的協同備課、中期的協同教學以及后期的協同反思以外,還要充分重視前置性作業(yè)、課堂作業(yè)以及課后作業(yè)的有效設計,并且充分落實和完善新的作業(yè)反饋策略,有效落實“雙減”政策下的同步課堂作業(yè)設計。最后,教師還要在雙減的政策背景下,做好數學教學“增”的工作,主要包括課前對學情差異的準確預見和深入分析、主教和輔教在協同備課時做好任務分配、準確預見同步課堂教學互動,只有做好以上“增”的工作,才能確保異地學校學生與教師“身在遠,聲相近”,體現出更加顯著的線上同步課堂成效。
8.結語
城鄉(xiāng)結對互動離不開雙方的積極配合與共同努力,學校和教師應當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積極利用網絡設備和網絡教學資源,打造空中課堂、線上課堂、牽手課堂,探索更加高效的結對互動教學模式,加快實現教育公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
關鍵詞:
最優(yōu)定價;減排策略;碳稅;財政補貼
1研究背景與主要文獻綜述
隨著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節(jié)能減排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熱點話題。低碳時代得到來,使得政府和企業(yè)紛紛就目前的現狀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如政府采用多種規(guī)制措施(補貼或稅收等)來激勵企業(yè)改變其生產經營模式降低碳排放;企業(yè)為保證自身利潤及應對當前政府措施和市場的變化,也相應地調整其運營模式,具體表現在通過使用新工藝、投入新技術、提高企業(yè)員工管理水平等方式向低碳轉型。因此企業(yè)在低碳改造過程中面對政府的環(huán)境政策,該如何進行產品定價、調整自己的低碳投入成本?政府補貼及稅收是如何影響企業(yè)的產品定價與低碳投入的?在政府低碳減排目標的約束下,低碳供應鏈企業(yè)產品定價與低碳投入關系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從目前看,政府政策及監(jiān)管是企業(yè)實施低碳供應鏈管理強有力的推動力量[1]。Wolfram等[2]研究了在激勵企業(yè)采取先進技術進行減排的環(huán)境政策工具中,稅收比自由許可、拍賣許可更能激勵企業(yè)采用現金減排技術。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已征收碳稅,如荷蘭、丹麥、瑞典、愛爾蘭等[3]。我國碳稅征收仍處于研究層面,但根據環(huán)保部環(huán)境規(guī)劃院的《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碳稅政策框架》報告,財政部財務科擬定了《開征碳稅研究》報告,同時發(fā)改委能源所也了《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為我國政府征收碳稅提供了理論依據。
Bettina[4]從減排量等7個方面論證了碳稅在降低碳排放中更有效且成本更低。Benjaafar等[5]將碳排放因素考慮到簡單的供應鏈系統(tǒng)中,建立了碳排放限額模型、碳稅模型、限額與交易模型以及碳抵消模型等,為供應鏈低碳運作提出了頗有意義的管理啟示。Hoen等[6]分析了碳稅、碳限額、碳交易等不同碳排放約束對制造商運輸方式決策的影響。黃鑫等[7]通過考慮財政補貼、稅收、罰金等參數來分析政府監(jiān)管者如何通過財政工具引導企業(yè)積極遵守和服從節(jié)能減排政策。Song等[8]分析了征收碳稅、強制減排、以碳總量限制和交易下企業(yè)單周期最優(yōu)訂貨量決策的問題。趙道致等[9]在考慮碳稅情況下對供應商主導的二級供應鏈減排博弈進行了研究,討論了減排策略下企業(yè)的最優(yōu)產量與單位產品減排量。
針對低碳政策下供應鏈成員定價的研究,楊珺等[10]建立了基于系統(tǒng)動力學的單個供應商和銷售商的供應鏈模型,分析了強制排放和碳稅兩種排放政策對于供應商、銷售商及整個供應鏈的總成本和碳排放的影響。馬秋卓等[11]研究了以碳配額機制為基礎的碳交易體系下單個企業(yè)低碳產品最優(yōu)定價及碳排放策略問題。毛超艷等[12]通過引入單位產品碳排放量決策變量,構建了制造商的簡化決策模型,給出了制造商的最優(yōu)定價和最優(yōu)碳排放量,分析了碳排放政策與消費者低碳需求對制造商最優(yōu)定價和最優(yōu)碳排放量的影響。謝鑫鵬等[13]研究了基于CDM的制造商與零售商的產品定價與減排決策。上述文獻雖然考慮碳排放政策下產品定價的影響,但是大都針對單個企業(yè),且涉及到碳稅與政府財政補貼的情形較少。與此同時,隨著消費者低碳環(huán)保意識的增加,企業(yè)在面對政府減排壓力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低碳偏好。大量消費者調查和研究報告表明,消費者愿意為購買低碳產品支付額外的費用[14]。如Liu等[15]在研究中指出,消費者環(huán)境意識逐漸增強,愿意購買綠色低碳產品并為之付出額外的費用。這會迫使供應鏈企業(yè)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模式來保證其利潤,但最終還是會通過合理的產品定價,將低碳改造所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終端,由消費者買單。
本文將消費者低碳偏好考慮到供應鏈中,在需求受到產品價格和單位產品碳排放雙重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研究政府征收碳稅及補貼下的,由低碳制造商與低碳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模型,探討制造商與零售商的定價與減排策略、政府碳稅及補貼的影響關系,為企業(yè)定價、減排投入及政府制定碳稅和補貼提供參考。
2情景描述與假設
2.1情景描述碳稅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作為重要的環(huán)境政策工具,能夠減緩國內生態(tài)環(huán)境壓力、遏制環(huán)境惡化、轉變經濟發(fā)展的方式、完善環(huán)境稅制、調整資源配置,有利于促進節(jié)能減排技術的發(fā)展。我國正處于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階段,碳稅將被逐步提上日程。為應對即將實施的碳稅政策,企業(yè)開始通過使用新工藝、購買新設備、投入新技術等方式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向低碳轉型,這使得企業(yè)在產品生產、加工、包裝等等過程中的成本增加,這些都屬于低碳化投入成本的一部分??梢哉f,碳稅在降低環(huán)境污染的同時給企業(yè),特別是碳排放量較大的制造企業(yè)帶來了很大的減排壓力,導致其生產成本增加。因此,企業(yè)和供應鏈上成員會將這部分額外增加的碳稅成本通過產品定價的形式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造成產品的價格超出消費者可接受范圍,導致產品滯銷、企業(yè)虧損等現象的產生。為此,政府為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應通過財政補貼的形式,將部分稅收所得貼現給低碳消費者,以刺激消費,拉動市場需求?;谝陨锨榫埃疚囊砸粋€制造商與一個零售商組成的二級供應鏈模型為研究對象,其中上游制造商負責產品生產,下游零售商負責產品銷售,在此過程中將產生碳排放,政府會根據企業(yè)最終的碳排放對企業(yè)進行征稅,為降低碳排放,制造商與零售商都將投入資金進行低碳改造;同時,政府為鼓勵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會對產品進行補貼。以此構造考慮政府征收碳稅及補貼下的二級供應鏈模型,在此基礎上建立制造商領導下的分散化決策下的定價模型如圖1所示。政府對企業(yè)碳排放進行征稅,并根據產品的低碳程度對消費者購買產品時進行補貼,消費者為產品價格與低碳度雙驅動型,故市場需求將受產品的價格及碳減排程度兩方面的影響。制造商與零售商根據碳稅大小與市場需求來確定減排量即減排資金投入進行低碳產品生產,并對產品進行重新定價。
2.2基本假設為研究方便,本文簡化過程,僅考慮制造商領導下的分散型供應鏈,且做如下假設:
3模型建立與求解
3.1制造商及零售商的最優(yōu)定價在此我們建立制造商主導下的分散化決策下的兩級供應模型,供應鏈成員在知曉政府對其所征收的碳稅稅率之后,制造商須在生產周期開始之前制定最優(yōu)的碳減排量即減排投入資金及產品批發(fā)價,零售商根據制造商的決策制定自身減排及定價策略,使各自在生產周期之后利潤最大。由于增加了碳稅成本與低碳減排成本,且受成本的一些條件約束,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大化利潤目標函數分別。
3.2結果分析下面根據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最優(yōu)定價,分別分析政府碳稅和低碳補貼即稅收返還補貼對碳減排量、供應鏈成員定價及需求量的影響,以期獲得一些管理啟示。結論1表明,政府碳稅的征收會變相導致單位產品的碳排放成本增加,最終表現為產品銷售價格提高。對于零售商而言,不論產品碳排量如何,隨著碳稅的增加,零售價將不斷提高;但對于制造商而言,當零售商碳排放量大于自身碳排放量時,由于零售商面臨的碳稅壓力較大,隨著碳稅力度的增大,零售價上升幅度會過大,將導致產品銷量嚴重減少,為避免因銷量減少過大帶來的利潤損失,作為市場主導者的制造商會降低批發(fā)價,使零售價隨之降低,提高銷售量,故而會出現批發(fā)價隨碳稅的增大而減小的情形。從環(huán)境角度來看,碳稅的征收會促使企業(yè)減排,從而降低大氣污染;但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碳稅的征收使得產品零售價格增大,消費者承受物價上漲的壓力,市場需求減少,使市場經濟處于低靡狀態(tài),稅率過小使得起不到激勵制造商生產低碳產品的驅動力。因此,政府應確定適當的碳稅,綜合考慮環(huán)境與經濟兩方面因素。結論2表明,政府對低碳產品進行補貼,以財政補貼的形式補貼給消費者,可以激勵更多的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增大市場需求,企業(yè)因此可以提高產品價格,可以說政府對消費者進行低碳財政補貼可以間接地幫助實施低碳生產的企業(yè)營利,降低企業(yè)低碳改造成本,也能夠使促使企業(yè)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低碳改造,減少產品碳排放,對經濟及環(huán)境來說都大有裨益。結論3: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大,即隨著零售商減排資金投入的減少,制造商批發(fā)價將變小,零售價可能變大也可能變小,而制造商碳排放量對批發(fā)價的影響與對零售價的影響趨勢相似,它們都要根據政府碳稅回收補貼及消費者低碳偏好的大小具體判斷。結論3表明,不論政府碳稅及補貼情況如何,零售商的碳排放量越大,即減排資金投入越少,批發(fā)價始終減小。這是由于零售商碳排放量越大,隨之而來的是所要繳納的碳排放稅越多,會迫使其提高零售價,導致市場需求量減少,為使零售商在制定產品價格時不至于過高,制造商會通過降低批發(fā)價間接分擔零售商的碳稅壓力,所以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加,批發(fā)價會減小。同時,由于消費者的低碳偏好以及政府碳稅的存在,隨著碳排放量的增加,當政府碳稅力度過小時,企業(yè)節(jié)約的低碳投入成本可能大于碳稅所增加的成本,所以產品價格會是下降的趨勢;而當政府碳稅力度較大時,其繳納的碳稅帶來的損失過高,所以提高產品價格在所難免??梢?,政府碳稅及回收補貼對于供應鏈成員減排量的制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供應鏈成員在制定減排策略即低碳投入時,可以考慮相互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綜合減排。
4數值仿真
通過數值仿真進一步來分析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對供應鏈成員定價的影響,并通過分析供應鏈成員利潤為政府制定碳稅與財政補貼提供參考。對比圖3可知,不論碳減排量如何,零售價隨著碳稅稅率的增大都將增大,但與零售價情況有所不同,當碳稅稅率較高時,零售商每降低單位碳排放時,零售價所上升的幅度越小,達到1時則碳排放量變化對零售價影響很小,此時零售商減排積極性會相對減小。故政府在制定碳稅稅率時可以考慮制定差別化稅率,在不同企業(yè)間實行不同的稅率。由圖4和圖5可知,隨著碳稅稅率的增大,制造商與零售商利潤均減小,隨著政府補貼力度的增大而增大,這與結論1和結論2相符。且由圖可發(fā)現,隨著碳稅的增大,制造商利潤明顯迅速下降,最終與零售商利潤相差無幾,由此可見政府碳稅的征收對制造商影響更大。這與現實情況相符,相對于零售商而言,制造商碳排放較多,面對相同的碳稅政策時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的制造商所承受的懲罰力度更大、減排壓力更多,因此所帶來的利潤損失也就更大,可以說碳稅對于碳排放量大的企業(yè)所造成的影響必將是巨大的。因此,政府在制定碳稅時應科學合理制定,充分發(fā)揮其調節(jié)功能,并避免其對高能耗產業(yè)的沖擊,根據實際情況在不同階段對受影響比較嚴重的高能耗行業(yè)建立稅收減免與返還機制。
5結束語
低碳經濟環(huán)境下,政府環(huán)境政策及消費者市場需求變化必將對供應鏈企業(yè)的產品定價及減排產生深刻的影響。低碳時代的沖擊對企業(yè)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積極探索市場需求規(guī)律,合理確定產品的價格,加強自身與上下游企業(yè)間的合作;政府也需根據不同企業(yè)調整稅率,使社會總福利最大化。本文以低碳經濟為背景,構建了碳排放稅與低碳產品補貼下供應鏈企業(yè)定價與減排模型,通過建立模型與求解得到所建定價模型的解析解,進而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優(yōu)定價與消費者低碳偏好、政府碳稅及財政補貼,以及制造商與零售商碳減排量方面的影響關系,并進一步求得此時的產品市場需求量,為供應鏈成員生產及產品定價提供決策支持;最后通過數值仿真,分析一定碳排放量狀況下,碳稅稅率及財政補貼對產品批發(fā)價、零售價、市場需求量及利潤的影響,為供應鏈成員制定碳排放量及政府制定碳稅稅率及財政補貼提供參考。通過理論研究和數值分析,可得到以下啟示:(1)隨著政府碳稅的不斷提高,單位產品零售價必將增加,但批發(fā)價大小的變化情況取決于制造商與零售商的最終碳排放量,也即減排投入資金情況,隨著零售商碳排放量的增大,即隨著零售商減排資金投入的減少,制造商批發(fā)價將變小,因此企業(yè)間可以通過合作減排使供應鏈利潤更優(yōu)。(2)碳稅對制造商與零售商作用效果不同,對此政府在制定碳稅稅率時應科學制定差別化稅率,制定合理的碳稅政策,避免對高耗能行業(yè)帶來嚴重的沖擊,這樣才不會挫傷企業(yè)進行低碳改造的積極性,切實起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3)隨著政府對消費者購買低碳產品時補貼力度的加大,產品批發(fā)價與零售價都將增大,利潤也隨之增大,這說明政府財政補貼有利于企業(yè)進行低碳改造,提高企業(yè)低碳投入的積極性,同時可減緩碳稅實施帶來的沖擊。
參考文獻:
[1]BAUMANNH,BOONSF,BRAGDA.Mappingthegreenproductdevelopmentfield:engineeringpolicyandbusinessperspectiv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10(5):409-425
[2]WOLFRAM,REQUATETILL,UNOLD.Environmentalpolicyin-centivestoadoptadvancedabatementtechnology:willthetruerank-ingpleasestandup?[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3,47(1):125-146
[3]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2(10):1335-1338
[4]BETTINABFWITTNEBEN.Exxonisright:letusre-examineourchoiceforacap-and-tradesystemoveracarbontax[J].EnergyPolicy,2009,37(6):2462-2464
[5]BANJAAFARS,LIYANZHI,DASKINM.Carbonfootprintandthemanagementofsupplychains:insightsfromsimplemodels[R].Minnesota:UniversityofMinnesotaworkingPaper,2010
[6]HOENKMR,TANT,FRANSOOJC,etal.Effectofcarbone-missionregulationsontransportmodeselectioninsupplychains[R].Eindhoven:TechnischeUniver-siteitEindhoven,2010:1-32
[7]黃鑫,陶小馬,杜增華.節(jié)能減排管制政策的博弈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3(3):322-326
[8]SONGJ,LENGM.Analysisofthesingle-periodproblemundercarbonemissionspolicies[M]∥Handbookofnewsvendorproblems:models,extensionsandapplications.NewYork:Springer,2012:297-313
[9]趙道致,勾杰.考慮碳稅征收的供應鏈縱向減排博弈研究[J].標準科學,2013(11):53-57
[10]楊珺,李金寶,盧?。到y(tǒng)動力學的碳排放政策對供應鏈影響[J].工業(yè)工程與管理,2012,17(4):21-30
[11]馬秋卓,宋海清,陳功玉.碳配額交易體系下企業(yè)低碳產品定價及最優(yōu)碳排放策略[J].管理工程學報,2014,2(28):127-136
[12]毛超艷,梁喜.碳排放約束下制造商的定價與減排策略及政策啟示[J].低碳經濟,2013(10):21-24
[13]謝鑫鵬,趙道致.基于CDM的兩級低碳供應鏈企業(yè)產品定價與減排決策機制研究[J].軟科學,2013,27(5):80-85
現階段棉花政策的限制使得棉花價格的波動進一步收窄,而期貨行業(yè)的信息優(yōu)勢、宏觀金融優(yōu)勢、數據資訊等優(yōu)勢,卻能為企業(yè)提供超脫于棉花之外的,更多的大宗商品金融風險管理服務,企業(yè)是否放棄這個難啃的骨頭,轉而投向他處呢?對此董雙偉也談到 “確實感覺到從2011年以來身邊的棉紡織圈的企業(yè)朋友離開這個行業(yè)的越來越多,或者說沒有離開的也漸漸對棉紡織實體經營的興趣大減,更多的進入到了期貨等金融虛擬領域,而且這個份額還在繼續(xù)呈現擴大之勢?!?/p>
中圖分類號:F064.2;F1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131(2012)02-0066-06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Based on Fair Development RightsLI Jun-jun, ZHOU Li-mei
(Economics School,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 lot of controversies about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for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task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which mak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uncertain for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responding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paper consturcts an international panel data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n economic growth in 32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17 developing countries during 1971―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om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s is increasing, that the incom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continuously bigger than tha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not strictly fulfilled the obligation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eanwhile, dual policy under “Kyoto Protocol” has not made abnormal transfer of industry. Based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ights owned by each country, it is unfair to require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ak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bligation currently, the incom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 sh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of each country.
Key words:EKC Curv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rights; glob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bligati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Kyoto Protocol
一、引言
溫室效應導致氣候異常變化,已經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國際碳減排合作機制正在不斷完善之中,以圖遏制碳排放量的過快增長。但世界工業(yè)發(fā)展方式還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在維持經濟持續(xù)增長的壓力下,各國都在繼續(xù)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碳排放的增長趨勢短期內難以扭轉。同時,由于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不同,實施碳減排的經濟基礎和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動機也不同,碳減排任務的分配將是一個長期的利益博弈過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規(guī)定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同責任,即“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就是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碳減排壓力太大。2005起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進一步要求發(fā)達國家在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諾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平均減少5.2%,大多數國家要求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8%,而澳大利亞、冰島和挪威則允許一定幅度的上升。但事實上,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在內的大多數發(fā)達國家都沒有完成既定的碳減排目標,并企圖拋棄《京都議定書》,要求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也承擔硬性碳減排義務,其理由是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排放總量迅速增長,占全球比重越來越高,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不同要求的雙重政策不公平。
李軍軍,周利梅:基于公平發(fā)展視角的碳減排國際比較按照“污染避難假說”,在不同國家的碳減排政策標準和實施力度有差距的情況下,碳減排壓力較大的國家,政策措施更為嚴格,對產業(yè)的影響就越大;同時,為了避免能源約束和碳稅等低碳政策帶來的不利影響,資本就會轉移到碳減排政策更寬松的國家,導致產業(yè)非正常轉移,二氧化碳排放也隨之轉移。為了吸引外資,低收入國家可能競相放松碳排放管制,從而破壞碳減排國際合作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公共環(huán)境問題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共同選擇,如果不能建立各方都認可的碳減排國際合作機制,全球氣候環(huán)境就可能陷入“公地悲劇”。那么,《京都議定書》是否真的是約束了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而提高了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排放增速?發(fā)展中國家是否由于寬松的碳減排政策而獲得額外經濟增長?
從公平角度來看,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需要發(fā)展,都有保持經濟增長的權利,但經濟結構和發(fā)展階段不同,經濟增長過程中碳排放量也不同,要正視這種差異。按照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EKC),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收入之間存在一個倒U形曲線的關系:在相對較低的收入水平,隨著收入的增加,能源的消費量增加并引起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此時,兩者呈正相關關系;隨著收入增長到一定的高水平,因為環(huán)境保護意識增強,提高了環(huán)境政策的調控和傳導效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兩者呈負相關關系。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國際碳減排合作機制過程中,應該考慮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科學評價各國經濟增長過程的碳減排效果。
自從Grossman 等(1991)較早發(fā)現空氣污染和人均GDP之間存在倒U曲線關系后,當前多用EKC曲線研究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如:Ang(2007)、Zhang等(2009)、Fodha等(2010)分別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ARDL)或者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檢驗二氧化碳排放和GDP之間因果關系,Azomahou(2006)和Romero-ávila(2008)等人用面板數據模型(Panel Data)驗證EKC曲線。但這些研究大多數都基于單個國家或局部區(qū)域;也有一些文獻選擇經合組織或大量國家(Wang,2011)作為樣本的,但也都是側重于驗證EKC曲線,沒有從國際對比的角度分析不同碳減排義務的國家。有鑒于此,本文將從經濟發(fā)展對碳排放影響的角度分析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國家碳減排效果。
二、面板數據模型與數據分析
不失一般性,假設碳排放主要來自化石能源消耗,影響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據此建立雙對數面板數據模型:
如果β>1,說明碳排放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碳減排形勢惡化,碳排放強度上升;如果β
為了比較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程度,可以把面板數據的樣本分成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兩部分,分別估計以后比較彈性系數,根據彈性系數的大小來判斷碳減排政策的作用。如果發(fā)達國家的彈性系數小于發(fā)展中國家,說明經濟發(fā)展程度高的國家碳減排形勢好于發(fā)展中國家。盡管《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了發(fā)達國家2008年至2012年的強制性碳減排義務,但協議是從2005年開始生效,此后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碳排放交易非?;钴S,清潔發(fā)展機制(CDM)也允許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的碳減排量的轉讓,在發(fā)展中國家實施溫室氣體減排項目,CDM項目數量和規(guī)模都增長迅速。因此,要判斷碳減排協議的簽訂對各國碳減排效果的影響,可以把2005年作為分水嶺,分別估計并比較前后兩個期間的彈性系數,如果彈性系數下降,說明碳減排政策取得實質性效果。
《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41個發(fā)達國家具有強制性碳減排義務,由于9個國家缺失部分碳排放統(tǒng)計數據,本研究把具有完整數據的32個發(fā)達國家納入分析范圍,包括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加拿大、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意大利、日本、盧森堡、馬耳他、摩洛哥、荷蘭、新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由于發(fā)展中國家較多,本研究選擇其代表性國家,選擇依據是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一億噸,符合這個標準的國家共17個,分別為中國、印度、伊朗、韓國、沙特、墨西哥、印尼、南非、巴西、泰國、埃及、阿根廷、馬來西亞、委內瑞拉、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基斯坦和越南。二氧化碳排放和GDP數據都采集自國際能源署(IEA)的能源統(tǒng)計年鑒,時間跨度為1971年至2009年。其中二氧化碳排放(CO2)單位是百萬噸;GDP以十億美元為單位,按匯率(GDPE)和按購買力評價(GDPP)兩種方法折算為2000年不變價格。
數據測算表明,2009年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290億噸,是1990年的1.38倍,比1971年翻了一倍。樣本中49個國家碳排放總量為238.3億噸,占全球總量的82.2%,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其中,17個發(fā)展中國家碳排放總量從1990年的47.9億噸快速增長到2009年的126.9億噸,年均增長5.26%,占全球總量的比重從1990年的22.9%上升到2009年的43.9%。同期32個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總量則從108.1億噸上升到111.3億噸,上漲了3%,比重從51.6%下降到38.4%。據此來看,近年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快速增長主要歸因于發(fā)展中國家,只有發(fā)展中國家實施嚴格的碳減排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全球碳排放總量的過快增長,這也是近年來在全球氣候峰會上,發(fā)達國家強硬要求發(fā)展中國家承擔硬性碳減排義務的主要原因。但是從碳排放和經濟發(fā)展的關系來看,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大多處于工業(yè)化起步階段,增長速度普遍高于發(fā)達國家,碳排放增速較快是正常的;而發(fā)達國家基本完成工業(yè)化,經濟增長速度普遍放緩,碳排放增速理應降低。如果不顧這個事實,強行要求發(fā)展中國家承擔嚴格的碳減排義務,不但忽視了發(fā)達國家碳排放的歷史責任,也會剝奪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的權利,加大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差距,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是極不公平的。衡量發(fā)展中國家碳減排效果,重要的是看經濟增長過程中碳排放的收入彈性,如果彈性系數和碳排放強度下降,就說明其碳減排政策的有效性。
三、檢驗與參數估計
1.單位根檢驗
由于每個時間序列都是由多個國家組成,其檢驗方法要考慮到截面的差異。LLC方法是應用于面板數據模型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較早的方法,假設各截面序列具有一個相同的單位根,仍采用ADF檢驗形式(Levin et al,2002);而IPS檢驗則是對每個截面成員進行單位根檢驗以后,利用參數構造統(tǒng)計量檢驗整個面板數據是否存在單位根(Im et al,2003)。F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也是對不同截面進行單位根檢驗,利用參數的p值構造統(tǒng)計量,檢驗整個面板數據是否存在單位根。分別用四種方法對CO2、GDPE和GDPP三個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時的滯后階數都按AIC最小化準則確定,結果如表1所示。表1 面板數據序列的單位根檢驗
四種方法的檢驗結果非常接近,通過對原序列和一階差分的單位根檢驗結果進行判斷,在1%顯著性水平下三個變量都是非平穩(wěn)序列,都有單位根,并且是一階單整。因此,可以對三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是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wěn)定關系的方法,Engle和Granger最早提出的協整檢驗方法是判斷兩個或多個變量回歸后的殘差是否平穩(wěn),如果殘差是平穩(wěn)的,說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對于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Pedroni(1999)的檢驗方法是假設各截面的截距項和斜率系數不同,Kao(1999)的檢驗方法卻規(guī)定第一階段回歸中的系數相同;Maddala等(1999)提出根據單個截面序列的協整檢驗結果構建新的統(tǒng)計量,從而判斷整個面板數據的協整關系。表2列出了采用不同方法分別對CO2和GDPE、CO2和GDPP兩組變量協整檢驗的結果。檢驗結果一致拒絕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表明CO2和GDPE、CO2和GDPP兩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wěn)定關系,據此可以對模型(1)進行參數估計。
表2 面板數據變量的協整檢驗
CO2與 GDPECO2 與GDPPPanel v-Statistic-0.40-0.39Panel rho-Statistic-2.53**-2.53**Panel PP-Statistic-4.36***-4.36***Panel ADF-Statistic-5.27***-5.27***Kao(Engle-Granger)6.49***4.20***Johansen FisherTest trace statistic 163.00*** 163.30***Max-eigenvalue statistic 159.90*** 159.70***
3.參數估計
由于各國經濟發(fā)展程度不同,碳排放水平有很大差異,參數估計應該選擇面板數據的變截距模型;至于選擇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盡管樣本國家只有49個,但僅僅用于分析這些個體,不涉及其他國家,因此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為合適。另外,截面隨機效應的Hausman檢驗p值為0.94,也不支持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考慮到存在截面異方差,采用加權廣義最小二乘法(GLS)估計參數,并處理序列相關性,參數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方程1的解釋變量是按匯率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E),方程2的解釋變量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P),方程擬合優(yōu)度較高,除截距項外參數都能通過1%顯著性檢驗,兩個方程的系數比較接近,說明以不同方式換算的GDP對結果影響不大。考察不同期間的系數,1971―2009年碳排放的收入彈性系數0.607
D.W.2.0982.1362.571.8991.8741.759Chow-F1.72***0.79方程3的樣本由32個發(fā)達國家組成,方程4的樣本由17個發(fā)展中國家組成,方程擬合優(yōu)度較高,除截距項外參數都能通過1%顯著性檢驗。方程3的系數0.712大于方程4的系數0.574,在兩個不同時期內,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的收入彈性系數都超過發(fā)展中國家。按照公式(2),方程3的分割點檢驗Chow-F值在1%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也是明顯大于2005年以前的彈性系數。而發(fā)展中國家的彈性系數雖然也有上升,但沒有通過分割點檢驗。
四、結論
在環(huán)境和能源約束下維持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無疑是各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碳減排合作機制能否發(fā)揮作用,關鍵在于碳減排目標的設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以及碳減排任務的分配能否得到各國認可。只有在碳減排任務合理、公平分配的前提下,兼顧到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國家的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廣泛認可,形成合作的基礎。碳排放的收入彈性系數反映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程度,彈性系數的大小和變化趨勢能夠說明一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程度和碳減排效果,也可以作為碳減排任務分配的依據之一。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1971―2009年主要國家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彈性系數為0.6,碳排放增幅低于經濟增幅,碳減排政策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分割點檢驗判定彈性系數有明顯上升趨勢,說明近年來經濟增長過程中碳減排力度在減小。對比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盡管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總量增長緩慢,部分國家的碳排放總量甚至下降,而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排放總量增長比較快,但發(fā)達國家碳排放的收入彈性系數在各個階段一直大于發(fā)展中國家,2005年以后也沒有明顯改變。這一方面說明發(fā)達國家碳減排政策實施力度不夠,效果還不甚明顯;另一方面也說明《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不同的碳減排義務形成的政策差異,并沒有造成資本因為規(guī)避碳排放約束而發(fā)生明顯的非正常轉移。
因此,從各國公平擁有經濟發(fā)展權的角度來看,應該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在明確發(fā)達國家碳排放歷史責任前提下,發(fā)揮發(fā)達國家良好經濟基礎和先進技術優(yōu)勢,確實降低碳排放強度。同時,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加大技術轉讓和資金援助力度,擴大碳排放權交易范圍,完善清潔發(fā)展機制,提高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減排積極性,降低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排放增速。只有建立在公平、合理基礎上的國際碳減排合作機制,才能發(fā)揮各國碳減排的積極性,有效控制全球碳排放過快增長。
參考文獻:
ANG J B. 2007. CO2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utput in France[J]. Energy Policy(10):4772-4778.
AZOMAHOU T,LAISNEY F,VAN P N. 2006.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2 emissions: a nonparametric panel approach[J]. J Public Econ,90:1347-1363.
FODHA M,ZAGHDOUD O. 2010. Economic growth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in Tunisi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Energy Policy,38:1150-1156.
GROSSMAN G M,KRUEGER A B. 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No.3914:1-38.
IEA.2011.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1[EB/OL].省略.
IM K S,PESARN M H,SHIN Y. 2003.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 J Economet,115:53-74.
KAO C.1999. 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in panel data[J]. J Economet,90:1-44.
LEVIN A,LIN C F,CHU C. 2002. 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 asymptotic and finite-sample properties[J]. J Economet,108:1-24.
MADDALA G S,WU S.199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J]. Oxford Bull Econ Stat,61:631-652.
PEDRONI P.1999. 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tes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J]. Oxford Bull Econ Stat, 61:653670.
公司這次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符合上級的有關要求,體現了公司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必然對推動公司健康、和諧、快速發(fā)展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公司黨委對這次改革非常重視,認真執(zhí)行《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指導意見》,經過充分醞釀、慎重研究、上下結合后,將實施方案報管理局黨委審批后組織實施。這次改革,涉及面比較廣,調整幅度比較大,機關科室由個減少到個,三科級單位由個減少到個,個四級單位全部撤消。管理人員壓減了,科級干部職數壓減了。可以說是公司內部的一次重大調整,關系到公司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根據公司黨委研究的意見,我著重強調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局黨委全委(擴大)會議上,管理局黨委指出,今年是“思想作風建設年”和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實質性推進年?!半p壓三減”作為今年工作的重頭戲和硬任務,管理局黨委相繼出臺了整體思路和實施意見。按照上級下達的任務和目標,公司黨委和公司通過“雙壓三減”和調整公司內部結構,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激勵與約束并舉的薪酬分配體系和精干高效的管理隊伍。在方案的制定和具體運作中,公司黨委遵循“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基本議事規(guī)則,并將方案提交職工代表團長聯席會議審議通過,體現了民主,符合了群眾意愿??偟膩碚f,具體把握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有利于公司長遠發(fā)展,推動公司決策和發(fā)展思路落實的原則。公司發(fā)展是硬道理,惟有發(fā)展職工群眾利益才有保障。公司新一屆領導班子調整到位后,確定今年“”的發(fā)展目標,實施“”的管理思路,向職工群眾做出“三項承諾”,努力辦好“五件實事”,認真謀劃制訂公司發(fā)展長遠規(guī)劃,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舉措。這些好的決策和思路,必須要有最優(yōu)化的組織、系統(tǒng)、人員和流程來實施,這是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更是發(fā)展的基本要素。實施“雙壓三減”,不僅是完成上級下達的指令計劃,更是企業(yè)流程再造、突出核心業(yè)務的起點。機關科室的壓減、四級管理的撤消、后勤服務職能的整合,不是“減減得負”,而是“以減求和”;不是職能的弱化,而是業(yè)務的集成;不是舍棄輔業(yè),而是強化主營業(yè)務。通過組織、系統(tǒng)、人員和流程不間斷的優(yōu)化調整,保證政令暢通、信息共享、流程簡化、執(zhí)行有力、人員精干,將十分利于公司的長遠發(fā)展。
二是扁平化管理、精干高效的原則。《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指導意見》指出:在橫向上加強專業(yè)化協作,合理設置管理機構;在縱向上強化組織運行,減少管理層次;按照滿負荷工作要求,進一步精減機構和管理人員,建設精干高效的管理隊伍。同志在局黨委全委(擴大)會議上強調,要把油田各級領導班子建成“負責任、有能力、簡而精、大作為”的班子,全力打造堪當重任、精于治企、善駕市場、忠誠奉獻的現代企業(yè)領導層。上級的這些要求,為我們這次“雙壓三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指導、政策依據和操作方法。我們這次改革,主要有五種形式:一是機關科室合并,相同、相近業(yè)務整合,強調“一崗多能、一專多技”的培養(yǎng)鍛煉方向,促使機關管理人員成為復合型、能力型人才。二是撤消四級管理,三級直接管理到基層,突出核心業(yè)務和主營業(yè)務的管理職能,更有利于信息化建設在基層的深入推進。富有生產、技術經驗的管理人員,可以充分發(fā)揮特長,在一線生產、小型儀推廣中大顯身手。三是后勤服務部門整合。生活后勤、物料配送、環(huán)衛(wèi)綠化集于一體,強化了為一線單位和內部用戶的服務職能。四是撤站設科,引入現代物流技術,形成快捷高效的配送網絡,全面提高物資供應系統(tǒng)保障服務功能。五是壓縮科級干部和管理人員,通過調整、交流、離職等措施,使干部隊伍、管理人員在調整交流后展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根據這五種主要形式的改革目的、具體要求、注意事項等內容,公司黨委逐個分析,區(qū)別對待,反復研究,力爭形成高效、協調、規(guī)范的管理體制和組織體系。
三是釋放活力、激勵人才、優(yōu)勝劣汰的原則。流程再造是動態(tài)的,隨著市場和形勢的變化而調整。我們通過“雙壓三減”,目的是增強管理人員、干部隊伍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人人滿負荷工作、隊隊釋放活力,激勵各類人才脫穎而出。能者上、庸者下,干部沒有“鐵飯碗”、管理人員不會穩(wěn)坐“鐵交椅”,誰能勝任工作就讓誰干,形成“選人有條件、上崗有職責、競爭有規(guī)則、考核有標準、獎懲有依據”的用人制度體系。內部工資制度改革,收入向一線單位、專業(yè)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關鍵人才傾斜,收入與貢獻、崗位緊密聯系在一起,逐步建立符合市場勞動力價位的工資體系。強化問責制度的落實,加大責任追究力度,領導干部和管理者有權必有責,有責必究、有過必罰將成為一個新的慣例。經過公司黨委調查發(fā)現,在公司干部隊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八種不負責”的類型:一是久拖不決型;二是見事就躲型;三是答應不辦型;四是偷奸取巧型;五是欺上瞞下型;六是推過攬功型;七是見好才辦型;八是嫉賢妒能型。有的干部屬于欺上瞞下型,利用職務崗位之便,投機取巧,損公肥私,最后走向犯罪道路。有的干部屬于久拖不決型,在重要發(fā)展時期,坐等觀望,延誤戰(zhàn)機;有的干部屬于嫉賢妒能型,讓你干干不好,讓別人又有意見,分管的事不主動去干。今后,對不負責、不作為的領導干部和管理者,公司黨委要亮黃牌警示;屢教不改的,要給紅牌罰下,要使從嚴治黨、從嚴治政得到真正貫徹落實。
四是穩(wěn)妥實施、確保穩(wěn)定的原則。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神經的觸動。公司黨委實施的這次“雙壓三減”,是嚴格按照上級黨委的有關要求進行操作實施的。公司黨委在改革前,進行了自我摸底和上下結合,公司分管領導和部門到其他單位調研后,按照管理局規(guī)定的指標制訂了實施方案,公司領導辦公會、黨委常委會形成了有關決定,經職工代表團長聯席會議審議通過,最后報管理局黨委審批。對一些敏感問題,公司領導反復討論,在堅持原則、顧全大局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協調各種利益、處理各種關系、安置各類人員。這樣做,既貫徹落實了上級關于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和“雙壓三減”的具體要求,又充分考慮了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既體現了事業(yè)發(fā)展對各級管理隊伍的整體需求,又注重了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既堅持原則穩(wěn)步推進改革,又友情操作保證隊伍穩(wěn)定。
二、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隊伍
“雙壓三減”帶來的影響,決不只是形式上的減人、減官、減機構,而是對各級管理層、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精減管理人員、壓扁管理層次、減少管理費用,并不意味著工作數量的減少、工作質量的下降、管理職能的削弱。相反的是,對各級管理層、管理人員的要求表現為“四個更加”,即管理職責更加強化了,管理任務更加繁重了,管理能力更加復合了,管理技術更加標準了。每一個管理人員要遵循“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規(guī)范管理”的基本思想,深刻理解其內涵,做一個懂管理、會管理、善于管理的人才。
(一)崗位重塑,提高復合能力。每個管理崗位,作為企業(yè)管理鏈條的基本一環(huán),其重塑十分重要。機關科室整合、四級管理層撤消、科級干部壓減,這一系列新的變化,對今后管理崗位的能力和要求更高。從哲學思想來講,“減”不是少、而是精,以一當百,以少勝多。要通過“減”鍛造出一支精干的管理隊伍,從機關到三科級單位,每個管理人員必須要扎扎實實提高復合能力,“精一門、通兩門、懂三門”,憑實力坐穩(wěn)位子,靠業(yè)績鞏固地位,用技能贏得競爭。要掌握新的崗位技能,管理職能的合并要求崗位技能必須不斷更新整合,“一招鮮”已經落后于新形勢的要求,崗位人員要相互學習、交叉鍛煉、取長補斷,創(chuàng)建學習型團隊。如行政干部要熟悉黨務政工,學會從政治看經濟、從經濟看技術的本領。黨群干部要掌握企業(yè)主要生產經營業(yè)務,學會圍繞經濟中心做好政治工作的本領。機關干部要學習基層、了解基層,學會帶好隊伍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鶎痈刹恳趯W理論、勤于思考,學會轉活腦筋、駕馭復雜局面的本領。專業(yè)技術干部要朝高層次人才方向發(fā)展,學會掌握新技術、開辟新領域的本領。崗位重塑,給公司每個人帶來一次挑戰(zhàn)自我、完善自我的契機,大家要好好珍惜和把握。這里明確表態(tài),公司不會養(yǎng)一個閑人,每個崗位都要發(fā)揮出最大效能。
(二)流程再造,提升驅動力。管理得當的企業(yè),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就會適時對流程進行修正、調適,這種動態(tài)的流程再造,是一個成熟企業(yè)的顯著特征。國有企業(yè)大多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并發(fā)展起來的,原來的生意模式主要是通過完成上級指令性計劃、依靠上級政策得以生存,缺陷有四:一是收入渠道單一,顧客忠誠度不高。通過市場競價承攬任務獲得收入的渠道不暢,經驗不足。二是缺乏產業(yè)集群競爭優(yōu)勢,運營成本高。三是管理水平低下,流程不暢,沒有形成價值鏈,缺乏競爭力。主要表現為流程繁復,環(huán)節(jié)眾多,效率不高,難以突出核心能力,難以形成競爭優(yōu)勢。四是服務能力缺失。為此,我們要通過流程再造解決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痼疾,不斷推動公司的發(fā)展。公司的流程再造要朝六個方向展開:一是面向市場和用戶需求,技術領先,快速反應,優(yōu)質高效,實現生產組織流程再造。二是精簡管理機構,壓縮管理人員,提高管理效率,撤改合并,職能整合,業(yè)務重組,實現組織人事流程再造。三是加強信息化建設步伐,搞好資料的深化應用研究,從信息管理走向知識管理、從信息資源開發(fā)走向知識資源共享、由客戶機服務器結構走向結構,實現信息應用流程再造。四是提高各級機關效能,每個崗位作為工作價值鏈的一環(huán),既對上游負責,又對下游負責,實現管理流程再造。五是綜合服務、車輛運輸和物資配送模擬市場化運作,優(yōu)化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實現服務流程再造。六是打造適應市場化的項目運行機制,合理劃分市場布局,拿到有效益的市場項目,理順市場經營和管理的關系,實現市場經營流程再造。
(三)建章立制,完善制度體系。思想建設確立方向,組織建設奠定基礎,作風建設塑造形象,所有這一切,都必須以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體系作為支撐和保證,制度建設是公司長遠發(fā)展的重點和大計。我們的目標是建立起一整套新的便利、管用、有約束力的制度體系,整合以往制度有效可用的部分,有針對性地解決部分制度“內容陳舊、覆蓋不全、執(zhí)行不力、程序缺失”的問題。如公司黨委組織制訂的穩(wěn)定工作問責制、廉政建設問責制,既填補了公司制度的空白,又強化了穩(wěn)定工作、廉政建設的領導責任意識;組織制訂的領導干部調查研究制度、聯系群眾制度等,既歸總了以往領導干部聯系群眾的各種形式,又新增了領導干部聯系群眾的新途徑、新要求。這些制度的建立,符合上級的要求,更結合了公司的實際,真正落實了中央提出的“為民、務實、清廉”和管理局黨委提出的“負責任、大作為”的要求。當前,我們要重點搞好黨務、政務和保持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三個制度體系的建設,按照體系完整、內容統(tǒng)一、規(guī)范一致、簡便可行的原則,有計劃地分步實施。有關領導和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節(jié)奏,保質保量地完成制度建設任務。
(四)規(guī)范管理,增強執(zhí)行力?!肮芾黼S意性、執(zhí)行不到位”,是公司各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部分同志頭腦里根本沒有規(guī)范意識,更談不上運用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術。從管理上看,我們與世界同行業(yè)存在較大差距,管理人員素質、管理文化、管理技術等落后于時代的要求。規(guī)范管理,是我們急需做好的一門“功課”?;鶎宇I導同志的管理,不僅是帶好隊伍、打好硬仗,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中逐步融入技術的含量、人文的和諧和文化的底蘊,凝聚起全員的智慧和力量,學學“海爾是海”的管理境界,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質。機關同志的管理,要著眼于“學習型、服務型、干事型、創(chuàng)新型、廉潔型”的五個方面要求,搞好條條管理、綜合管理,為公司發(fā)展當高參,在管理上永不停步。對公司已有的制度和體系,我們一定要增強執(zhí)行力,抓好基層建設體系、質量管理體系和體系的執(zhí)行,做到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人監(jiān)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據可查,形成“用制度規(guī)范從政行為、按程序辦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機制。
三、加強干部隊伍思想和作風建設,推動公司健康、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
思想作風建設年活動,是年初局黨委提出的一項貫穿全年的主題活動。最近,局黨委連續(xù)下發(fā)了《關于開展“負責任”大討論活動的通知》和《思想作風建設年活動下半年運行計劃》。下半年,公司各級黨政組織要加大工作力度,把思想作風建設年活動進一步推向深入。結合實施“雙壓三減”后新形勢、新局面,我對干部隊伍建設強調四個方面。
(一)要講政治、顧大局,迎接新考驗,體現先進性。雙壓三減,直接帶來公司人員、機構、組織的調整,這是公司快速發(fā)展中的非常時期。越是在這特殊的階段,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接受公司黨委的考驗,越要體現黨員的先進性,遵守組織紀律,體現一個黨員干部應有政治品質和黨性修養(yǎng)。要講政治,無條件地服從公司黨委的決定,無論是崗位變動,還是機構調整,領導干部要在思想上、行動上與公司黨委保持高度一致,自覺服從組織安排。要顧大局,善于從全局的高度來觀察和處理問題,主動地把本單位本部門工作放到公司發(fā)展的全局中去謀劃、去推進,絕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有高度責任感,以對公司負責、對單位負責、對職工負責的態(tài)度,擔負起公司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歷史重任。在新的崗位上要大膽負責任,努力提升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強烈事業(yè)心,具備“把事業(yè)視為生命”的崇高思想境界,把全部心思、全部熱情、全部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傾注到推動公司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具體實踐中。公司提出的“”中心思路和今年生產經營目標,做出的“三項承諾”,從時間上看,只剩下五個月了,時間不等人,目標不能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最現實的嚴峻考驗。各級領導干部要再認識、再動員、再落實,在工作上要恪盡職守,在精神上要永不懈怠,在行動上要真抓實干,向全年目標發(fā)起沖刺。
(二)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推動公司快速發(fā)展。我在月日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下半年的任務更艱巨、更具體,嚴肅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把握“三個主要觀點、抓好八項重點工作”?!半p壓三減”方案實施后,促使“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規(guī)范管理”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深化,工作要求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在思想觀念上必須要有新的適應。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思想觀念的問題,看似是務虛的東西,但起決定性、方向性、原則性的作用。完成下半年工作,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重點解決好思想觀念上“八破除、八強化、實現八突破”的問題。一是破除保守思想,強化發(fā)展意識,在加快發(fā)展上求突破。二是破除等靠思想,強化責任意識,在負責任、大作為上求突破。三是破除僵化思想,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在管理創(chuàng)新上求突破。四是破除小進則滿思想,強化市場意識,在開拓大市場上求突破。五是破除功利思想,強化全局意識,在服務大局、提高機關效能上求突破。六是破除懶惰思想,強化執(zhí)行意識,在主動開拓、打開工作局面上求突破。七是破除散漫思想,強化文明意識,在培育企業(yè)文化、造就過硬隊伍上求突破。八是破除經驗思想,強化規(guī)范意識,在“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規(guī)范管理”上求突破。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對照上述八個方面的要求,認真自我檢查,找出差距,迎頭趕上。生產經營步伐沒有踏上正點的,要問一問自己是否按照公司黨委的要求抓發(fā)展、促創(chuàng)收。管理不規(guī)范、制度不落實、工作無活力的,要問一問自己是否增強了創(chuàng)新意識和規(guī)范意識。工作中“軟、拖、浮、懶、虛”的,問問自己是否強化了責任意識和執(zhí)行意識。帶隊伍出這樣或那樣問題、職工有怨言的,要問一問自己是否強化了群眾意識和服務意識。思想觀念端正了,我們干好工作就有了扎實的基礎。
xx小學繆華良校長的講座令我感受頗多??娦iL在介紹鳳凰小學的“校本化實踐的三項行動中”中提到“有所不為,做好五個‘無’”。“雙減”下的作業(yè)設計確實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沙龍交流中,各位教育專家碰撞智慧火花。特別是素養(yǎng)導向下的作業(yè)設計與落實的探討,為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提供了思路、闡明了方法。浙江省教研室喻伯軍老師總結了八個字:“精選、先做、全批、返回”,高度凝練,醍醐灌頂。如何擊破這八個字,如何落實這八個字,我想可以采用以下四種方式:
一、主題式作業(yè),實現學科整合
主題式作業(yè)是對學習資源的一種重新整合,這類作業(yè)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融通學科,使語文外延得以充分展開,構建大語文。如學習了《燕子》一課,讓學生把課文內容畫出來,并用簡短文字說明,或根據內容制作小燕子。美術課上老師進行評價,講解,修改作品,實現語文與美術的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實踐式作業(yè),實現知識內化
實踐式作業(yè)的設置要激發(fā)學內化課本知識的作業(yè),學會把語言內化為技能。如學習了《守株待兔》一課,可以組織學生把它改編成課本劇表演出來。這樣的作業(yè)訓練了學生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讓語文學習充滿挑戰(zhàn)。
三、分層式作業(yè),實現各取所需
作業(yè)的設置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增加學生對作業(yè)的選擇性,讓學生自主選擇不同層級的作業(yè)。我們可以為學生設置基礎性作業(yè)(側重字詞句等基礎性知識訓練的習題),能力性作業(yè)(側重于段落、篇章和習作等練習題),拓展性作業(yè)(側重于讀寫結合,內容拓展性習題),三種作業(yè)自助餐供學生選擇,使不同學力的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學有所獲。
四、趣味式作業(yè),實現學而不厭
單調的學習活動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并會心生厭倦。因此作業(yè)的設置也應貫徹愉快教學原則,增強趣味性。如在學習了“田”、“地”“雪”字之后,布置學生猜謎語作業(yè)。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形象地記憶生字,一石二鳥。
思想引領行動,行動踐行思想,聚焦“雙減”,深化課改,不斷提升作業(yè)設計能力,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為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賦能。
教師關于義務教育“雙減”意見心得體會
通過上周關于小學生減負的問題探討,我感受頗深,我們對學生的“減負”不能作平面化的理解,似乎“減負”僅僅是減輕書包、減少作業(yè),減少學生在校時間,甚至取消考試。誠然,這些都是“減負”手段,并不是“減負”的真正目的。“減負”既不能平面化的理解,也不能“一刀切”。我們客觀的發(fā)現,學生的負擔并不是都重,而是“負擔”不合理:機械學習負擔重,實踐活動負擔輕;考試分數重,習慣培養(yǎng)輕;用腦負擔重,動手負擔輕;心理負擔重,思想疏導輕。更何況,由于學生個體學習能力的差異,他們學習負擔的輕重又不能一概而論。教師的職責不是把課本,教參中的文字重復講出來,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應千方百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達到完整。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是應試教育留下的“毒瘤”,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真正成為新世紀具有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競爭能力的健康的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我認為教師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創(chuàng)造成長空間 我認為,創(chuàng)造學生更多的自主成長空間,個性化地發(fā)展學生的特長,是做好 “減負”工作的關鍵一點。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形成了“兩個層次”、“兩個針對”、“六個讓給”的靈活學法指導體系。“兩個層次”是目標原則。淺層目標:讓每個學生懂得一些通用型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高層目標: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即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個性、風格和能力,對通用型的學習方法進行靈活選擇或再創(chuàng)造,提倡適者為上。
二、提高教師素質眾所周知,教師的教學能力強,教學效率就高;教學效率高,學生的學習容量就大,學習效率也高。這種意義上分析,“減負”對老師而言,不是“減輕教學負擔”,而是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實現“輕負擔,高質量”。
總之,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減負的關鍵;課堂教學是“減負”的主渠道;學生的學習管理,是“減負”不可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雙減教師心得,想要了解更多優(yōu)質的教育雙減教師心得,請大家多多關注“蝸牛文摘”。
教師關于義務教育“雙減”意見心得體會
減負提質一直以來是教學中所面臨的較為復雜的議題,既要減負但同時又要提質,這是我們教師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實踐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我們必須采取一些具體措施,才能有效的提質減負。
我認為具體的做法有:學習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有新的認識,更新教學理念,明白減負并不是單純的減少作業(yè)數量,關鍵是如何在“減負”的同時提高質效。
1、加強集體備課,認真鉆研教材,使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根據單元目標制定合理的課時教學目標,并根據各班的實際情況,修改教案,有針對性地對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訓練。
2、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圍繞聽說讀寫相結合進行。
3、找出本篇課文中想像說話的訓練點,進行說話練習。
4、課外作業(yè),精心篩選,認真編排,如在教學中總結出經典基礎性作業(yè)和練習,作為常規(guī)試題認真練習
5、設計分層作業(yè):針對各班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做作業(yè)。
總之,練習只是手段,讓學生在課后得到鞏固才是最終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為教師要精細設計每一個課堂作業(yè),做到少而精,讓學生在樂中得到學習,得到鞏固,增強練習的有效性。
教師關于義務教育“雙減”意見心得體會
“雙減”工作的總體目標分為兩個方面。在校內方面,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yè)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guī)范,學科類校外培訓各種亂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訓熱度逐步降溫。
一年內使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有效減輕,三年內使各項負擔顯著減輕,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教師該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呢
一是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效率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教師在備課中應有針對的備課,在教學中也應有針對性的教學,會的不講,講了不會的不講。在教學中應看到學生的差異,承認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
二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雙減工作落實后,學生的自主支配時間多了,首先引導學生提高自主支配時間的有效性。其次,要做好學生休息時間的引導,確保學生在課堂上有充沛的精力。學生在學習中也應注意,循序漸進。